开利寺坐落于江苏无锡洛社上塘,古运河畔老石桥北堍,寺庙始建于南朝梁代太清初年(547),原名“兴福寺”,宋景祐三年(1063),才更名为“开利寺”。为“锡邑十大古刹之一”,唐杜牧称其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 一。
相传,开利寺旧址曾是书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别墅。
王羲之原籍山东临沂,西晋永嘉元年(307),因避战乱而南迁,暂住江西,后随其父王来江南长期定居。
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在绍兴辞官后,游历四方,吴中胜地无不游览。现今无锡市中心白水荡、公花园及崇安寺一带原是王氏府邸所在地,乡下洛社也有别墅,即此开利寺前身。
据《常州无锡县开利寺藏院记》记载:
“无锡县之北少西三十里,有大佛刹曰开利寺,寺之兴自萧梁(502——557)时,距今六百余年,事具职方郎中林咸德所为记。至和(1054——1056)中,有富有长者即寺之西南隅,除茀地、撤败庑数楹,始改筑焉。广宇穹堂极一时巨丽,招选名僧开演教乘,为众说法。以乃藉田利之,入岁廪米数百斛。俾日有饩以待四方学者,别号藏院。建炎之乱,官军舍其中,不戒于火,一夕而烬。”
寺庙荒废经过六七十年后,“僧普能者,奋然欲募众力起废,而引其徒了原以自助……然后鸠材数千张,敛钱数十万,营一大藏殿。”且造成后的景观颇为宏伟:“殿成,以黄金、丹沙、琉璃、真珠、旃擅(檀)、众香创宝轮藏。浮空涌地、间见层出,若化成然。龙天拥卫、鬼神环绕、光明晃耀,如百千日。道俗赞叹,以为未曾有也。”
根据这篇《藏院记》可以知道,萧梁时期创建的洛社兴福寺早已毁坏,直到宋代至和年间(1054——1056)在地方“富有长者”的重视之下才得到修复,而僧普能、了原是恢复扩建大藏殿的功臣。但是,到了北宋末年,开利寺因为驻军而被官军不小心烧毁,直到南宋绍兴后期才复建。
宋以后,开利寺又几经兴废。元末战乱寺宇毁圮,明洪武十三年(1380)僧永康重建,后又毁于火;天顺七年(1463)僧慧明、成化二十年(1484)僧道源先后重加修建。当时洛社开利寺内的罗汉像塑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与无锡南禅寺的殿宇,北禅寺的佛像齐名,有“南禅殿,北禅佛,开利罗汉称三绝”之称。
嘉靖甲寅(1554)厄于倭难后,秦瀚又筹集众资重建。清康熙年间(1661——1722)僧涵清等也曾扩建寺宇,先造了东西前院,乾隆年间(1735—1796)又建大悲经楼,道光六年(1826)住持僧勤学募建,寺宇规模宏大,飞檐翘角,“金碧之辉遍于绀宇”(清道光六年《重建开利寺大殿碑记》)。据说鼎盛时期共有5048间房屋。
咸丰年间,寺宇毁于兵燹,后又重建,基本上恢复旧观。
寺院南北长约70丈,东西宽约50丈,占地面积约60亩。寺宁分中五间,东五问,西五间。中五间为大雄宝殿,其东边侧厢为关帝殿,东五间和西五间均为佛殿,梁栋辉金,庙貌巍然。
开利寺位于古运河畔,景色宜人,明清时期,以开利寺为中心,寺内外共有8个景点,分别为:涤砚池、观鹅亭、洛社大桥、寺院钟声、马盘、花渡河、运河帆船、柳浪桥,称为“洛社八景”。崇祯进士邑人王永积作有“洛社八景”诗,每景有一命题,五言绝句,或抒写自己的观感,或描绘景物的特色。
一、池边涤砚(王羲之洗砚池)
咏涤砚池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
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
王羲之曾寓居洛社,开利寺原是他的别墅所在,洗砚池遗址仍保存在洛社初中校园内,1986年已整修一新,并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王右军洗砚池”,2003年被无锡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羲之洗砚池遗迹至今完好地保存在洛社初中校园内,成为现今惠山高新区(洛社镇)重要的历史遗存。1986年,洗砚池进行了第一次大整修。2000年,洗砚池进行了第二次大整修,并且查考了已经湮没的观鹅亭遗迹,移地仿建于洗砚池之南侧,又精心设计,营造了相应的园林。
二、亭上观鹅(观鹅亭)
咏观鹅亨
龙跳与虎卧,临池称绝笔。
一鹅何足观、羲献从中出。
王羲之在观鹅池中垒石为台,构筑一亭,名观鹅亭。相传王羲之的书法之功,得益于体察鹅颈转动和鹅掌拔水的种种神态。
三、长桥月白(洛社大桥)
咏洛社大桥
竹柏影参差,正市长桥下。
何处无月明,谁似予闲者。
洛社大桥该桥是一座拱形石桥,横跨古运河,坐落在开利寺西。长桥卧水波之上,古柏修竹。阴翳蓊郁,月明之夜,富有诗情画意。
四、古寺钟和(开利寺钟声)
咏寺院钟声
山头曙色开,静听疏钟起。
道人春睡酣,声声入梦里。
古寺钟声寺院钟声,每日清晨,开利寺不时传出和谐的钟声,在一里路外的花渡河畔亦可听到。
五、马盘牧唱(马盘)
咏马盘
盘盘樵牧地,何年字马盘。
数声牛背笛,不用跨雕鞍。
马盘马盘在运河北岸,距洛社街镇二里许,此处原是一片宽阔的荒野,杂草丛生,便于放牧,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才有人聚居成村。
六、花渡渔歌(花渡河)
咏花渡河
放舟芦花滩,月明不能宿。
自理沧浪歌,惊起双飞鷇。
花渡河古称花溪,是风景优美的胜地,这里溪曲岸阔,碧波滢澈;水边短芦轻摇,两旁竹树依依;春光鸥飞随滩,秋寒雁声断浦。溪畔之鸭棚墩(今称岸里),有渔庄蟹舍,为荻港鸭乡,景色尤为秀丽。
七、萍舟帆影(运河帆船)
咏运河帆船
一日百里程,来往纷如织。
愿乘般若舟,无藉篙师力。
运河帆船,古老的大运河自西而东,穿过洛社镇,帆船行驶如穿梭一般。
八、柳岸烟莎(柳浪桥)
咏柳浪桥
二月芳堤媚,轻风漾碧丝。
行人莫系马,恐有断肠诗。
柳浪桥,在开利寺东,河边多柳树、莎草。
千百年已过,洛社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1927年北伐以后,开利寺即作为洛社小学校舍,新中国成立后已翻建为洛社中学和洛社人民医院。以开利寺为中心的八处胜景,仅涤砚池还保留在洛社中学校园内,其余均已消失。但由于过去文人学士的吟咏赞美和渲染,“洛社八景”之说及其命题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开利寺现任住持为性凝法师。1974年出生。1995年初,于上海龙华寺僧伽培训班剃度出家为僧。1995年至1998年,于上海佛学院专注佛学理论研究。毕业后常住于上海玉佛禅寺。2013年至2016年,就读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8年10月,入驻并荣任开利寺住持。
性凝法师自主持开利寺以来,秉承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精神,以身示法,化导众生,严持戒律,深修佛学,参禅悟道,功德建树。将佛学和日常事务融于一体,实际参与寺院财务、素斋开发运营、僧团管理、建设寺院等工作。法师德才兼备,悲智双运,为当代僧人之楷模!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