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菩萨成道日
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
如果你不是常去寺庙,对佛教文化不太了解,那对观音菩萨的印象可能就是《西游记》里的那位一路帮扶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慈悲形象。然而很多人不理解,西天取经功德圆满后,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
即便九九八十一难走得很艰难,那也只是十余年光景,师徒就能成佛,反观观音菩萨拥有千年修行,为何至今仍只是菩萨果位呢?要解答这一疑惑,需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

观音菩萨的前世今生与大愿

先来说观音,为何修行远超诸佛的观音,始终以菩萨身示现?
答案颠覆常识:观音早已成佛。
据诸多佛教本迹经典记载,观音菩萨在久远世以前就已成佛,名号为 “正法明如来”。然而,出于对芸芸众生的无尽悲悯与救度宏愿,他毅然倒驾慈航,以菩萨之身再度投身于婆娑世界,寻声救苦,广行慈悲。
观音菩萨乃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亦是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菩萨,其自身具足十方诸佛的所有功德。在佛教的教义里,菩萨是 “菩提萨埵” 的简称,意为 “觉有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人。观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的愿力,普度众生,有求必应,这也是为何在亚洲文化圈里,观音菩萨妇孺皆知、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民间关于观音菩萨的身世传说,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妙善公主的故事。据说妙善公主农历二月十九出生,出生时室内异香天华,空中祥云环绕。其自幼聪慧,喜爱佛法,不慕荣华,年少时便博览群经,世人尊称为 “三皇姑”。待妙因、妙缘长大成人相继出阁后,唯妙善公主不听父命,决心出家修行。妙庄王大发雷霆,就将妙善公主贬为庶民,赶出皇宫。
于是,妙善公主就在九月十九这一天,到香山白雀寺出家。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只有服用直系亲属的手和眼才能痊愈,妙庄王认为妙因、妙缘最孝顺,就传旨让她们献出手眼,可谁知两人都不愿意。
后来,妙善公主将自己的手眼剜割下来,给妙庄王服用。妙庄王病愈后,才发现救他的竟是早已出走的女儿妙善,此时见到自己女儿已无手眼,悲痛万分,他向佛陀礼拜忏悔,希望女儿恢复手眼。佛陀被妙善公主的孝心感动,就赐她千手千眼。
后妙善公主修行九载于六月十九方成正果。从这个传说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观音菩萨慈悲为怀、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贯穿于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每一个事迹之中。


唐僧师徒的成佛之因

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唐僧师徒一行五众,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西天取经之路,一路历经千辛万苦,遭遇了无数的妖魔鬼怪和艰难险阻。这一切其实只是如来佛祖对他们的一次重大考验。在佛教的修行理念中,磨难是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克服重重困难,修行者能够消除业障,增长智慧,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唐僧前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被贬下凡间,历经十世轮回,投身东土大唐。出场就肩负着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重大使命,只待功成,便能证得佛果,西行取经只是他成佛前的最后一道劫难而已。
孙悟空,天生石猴,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本领闯下大祸,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经观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一同踏上取经之路。在取经途中,他的每一次战斗,不仅仅是对妖怪的降伏,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修行和超越,最终功德圆满,被封为斗战胜佛。


观音为何不愿取得佛果?

从佛教教义来看,菩萨的修行境界与佛并无本质上的高低之分,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佛,意为 “觉者”,是彻底觉悟、圆满智慧的象征,已经达到了涅槃寂静的境界,超脱了生死轮回。而菩萨则以慈悲为怀,为了救度众生,自愿留在世间,在生死轮回中不舍众生。观音菩萨便是如此,他以救苦救难为己任,对他而言,佛的名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众生解除痛苦。
观音菩萨甘愿放弃成佛的机会,始终以菩萨的身份活跃在救度众生的第一线。只要世间还有一个受苦的众生,观音菩萨就不会停止他的救度行动,也不会轻易证得佛果。
在佛教内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座前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 “西方三圣”。同时,观音菩萨还有着 “七佛之师” 的尊贵称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观音菩萨的地位实际上是非常高的,他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选择以菩萨的身份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对众生的慈悲和对佛教事业的责任。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和信仰世界里,成佛并非修行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修行者所秉持的发心和所践行的慈悲精神。无论是佛还是菩萨,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和对众生的无私关怀,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
六月十九,非为庆祝观音的“得道”,而是礼赞她主动选择的不圆满。“觉行圆满者成佛,留一缺憾者度人。”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