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作为“万佛之国”,民众中信佛的比例居然高达95%,寺庙与佛像随处可见,很多人更是冲着泰国风格独特的寺庙取旅行。然而近期,泰国佛教界一场涉及多名高僧的性丑闻的爆发,则是让广大群众直呼惊掉了下巴!更是引发公众震惊和对佛教机构的信任危机。

根据泰国警方最新调查公布,截至7月中旬,至少15名高级僧侣被指与一位绰号为“高尔夫”(Golf)的女子有“秘密恋情”,并涉及敲诈、财务纠纷等多重指控。
01.
住持还俗逃亡,丑闻浮出水面
2025年6月底。曼谷著名寺庙 “三宝寺” 备受尊崇的住持帕提普突然宣布还俗,并逃往老挝。帕提普时年约50岁,一直是泰国佛教界的重要人物,担任过多个寺庙的领导职务,并在曼谷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因而这一异常举动引发了各方关注。
泰国国家警察局和佛教事务办公室迅速介入调查,发现帕提普与一位绰号为 “高尔夫”(Golf) 的女子存在不正当关系,并且被索要了768万泰铢 (约170万 RMB) 的 “抚养费”,声称这是为了抚养两人所生的孩子,不堪重负的帕提普最终选择逃离。
而随着调查深入,泰国警方发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诈骗行动。
据悉,“高尔夫女士” 最初通过社交媒体与这些僧侣接触。她佯装成虔诚的信徒,凭借精心打造的虔诚形象与僧侣们建立联系,随着交流的深入,关系逐渐发展为浪漫恋情。而在与僧侣发生关系后,她便偷偷拍下照片和视频,为后续的勒索行为埋下伏笔。
警方于本月早些时候突袭了 “高尔夫女士” 位于暖武里府的家,在其住处查获了五部手机,里面存储着超过8万张照片以及5600段视频,这些证据成为了揭开这场丑闻的关键。
随着调查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令人咋舌的细节浮出水面。目前已有至少15名高级僧侣被发现与 “高尔夫女士” 存在 “秘密恋情”。部分僧侣为了满足她的金钱需求,甚至挪用寺庙资金支付给她,或者赠予她如丰田埃尔法商务车等贵重礼物,而她则肆意挥霍这些不义之财。
警方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尔夫女士” 嫌通过勒索或自愿转账从僧侣处获取资金,金额累计可能超过570万泰铢 (约126万 RMB)。在她的供述中,现年约35岁的 “高尔夫女士” 交代,自己专门接近具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且容易接触的僧侣,并与部分僧侣育有子女,相关出生登记由家属代为办理。
警方还在其住所发现数十件僧袍,被认为是其与僧侣交往的 “战利品” 及要挟手段。证据中甚至包含多张僧侣身着袍服时的正面性行为影像,内容触目惊心。

02.
官方处理情况:泰国佛教史上最严厉的整顿
随着事件的发酵,泰国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在确认部分僧侣违反戒律后,泰国佛教相关管理机构迅速采取行动。
泰国中央调查警察局反贪污贿赂和腐败行为防治指挥部、犯罪打击指挥部会同廉政委员会、反腐败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 “扫除丑闻” 专项行动中,依据中央反贪污刑事法庭签发的逮捕令,成功抓获35岁的 “高尔夫女士”,其涉嫌支持公务员玩忽职守、共谋洗钱、洗钱及收受赃物等多项罪名。泰国中央调查警察局副局长表示,该案件受到国家警察总署署长和中央调查警察局局长高度重视。
自6月18日起,警方与多部门密切合作,着手查明案件根源,并针对僧团纪律问题采取整顿措施。在约一周的证据收集后,调查人员计划前往寺庙拜访前高僧阿差,却发现其已不在寺内。后得知,阿差原定与佛教事务管理部门会面,但其后潜逃至老挝,再秘密返回泰国,并最终在暖武里府还俗。
在与 “高尔夫女士” 有染的15名高僧中,已有8人被确认违反了僧侣戒律,至少5人已经还俗。根据戒律严重性,涉事者可能面临 “波罗夷”(永久逐出僧团) 或 “僧残”(暂停职务) 等处罚。
对于 “高尔夫女士”,警方以敲诈勒索等罪名对其提起诉讼,若罪名成立,她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而对于涉及丑闻的寺庙,相关部门也在对其资金流向等进行全面审查,以整顿寺庙管理秩序。泰国反腐败调查指挥部指挥官布拉松指出,经过对Trithos Thep寺庙的调查,发现 “高尔夫女士” 在北部碧差汶府也有犯罪活动记录,并从寺庙非法收取资金。
通过串联线索,警方重新梳理资金流动,发现有多名僧侣曾向她转账。根据调查结果,警方于其住所实施搜查并锁定证据。
此外,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陛下御旨指出,鉴于近日有部分僧侣被媒体揭发行为不检,违背僧侣身份及戒律,影响社会观感,损害佛教形象,亦动摇佛教信众之信心,特御准撤销先前有关授予81位僧侣法号及颁发法号任命书的皇家诏书,以维护僧团清誉及佛教之庄严。此项撤销自2025年7月14日起生效。

03.
社会影响:信仰危机带来的多米洛效应
这起丑闻在泰国社会引发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泰国是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国家,全国超90%的民众信奉佛教,佛教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僧侣被视为神圣的象征,受到民众的敬重与供养。他们不仅是宗教教义的传播者,还在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多位高僧卷入丑闻,极大地冲击了民众对佛教的信仰,许多信众感到失望和困惑,甚至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产生怀疑,部分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宗教信仰。
一些原本虔诚的信徒表示,他们多年来向寺庙捐赠财物、参与宗教活动,将僧侣视为精神导师,如今却发现这些高僧做出如此违背戒律之事,让他们感到信仰崩塌,不知该何去何从。
该民众对这一丑闻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些人强烈谴责 “高尔夫女士” 主动诱骗僧侣并敲诈钱财的行为,认为她严重破坏了社会道德和宗教秩序,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另一些人则将她视为暴露泰国佛教界系统性问题的 “揭发者”,并借此探讨她是否因社会压力,如女性经济困境等因素,而采取了这种极端手段。
这种舆论的分歧反映出泰国社会对于此类事件的复杂态度以及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反思。有民众指出,泰国社会中女性在经济、就业等方面面临诸多不平等,“高尔夫女士” 或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选择了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但也有人反驳,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她的行为都不能被原谅,因为她严重伤害了公众对佛教的情感。
此事件也暴露出泰国佛教界在管理和监督机制上存在的漏洞。
过去,泰国僧人各种非法丑闻就屡见报端,此次事件更是将这些问题放大。泰国僧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拟修订1955年《僧团法》,强化对僧侣行为的监督与惩戒。参议院也介入调查,担忧事件可能永久性削弱公众对佛教的信任。
泰国佛教界长期存在高僧权力集中且缺乏问责,部分寺庙财务不透明等问题,为腐败提供了温床。僧侣与女性信徒互动的传统规范 (如禁止单独接触) 形同虚设。
这促使泰国政府和佛教管理机构重新审视现有的宗教管理制度,思考如何加强对僧侣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完善寺庙的财务管理等,以防止类似丑闻的再次发生,维护佛教的神圣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作为”佛国”形象的泰国,佛教旅游占旅游收入的20%。多家旅行社报告:清迈著名寺庙游客减少40%、僧人祈福仪式预订量下降65%、欧美游客询问”是否还能信任泰国僧人”的邮件激增。
旅游部紧急启动”纯净泰国”宣传计划,但收效甚微。

这起 “泰国高僧集体‘塌房’” 的丑闻,不仅仅是几个个体的道德败坏事件,它如同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泰国社会在信仰、舆论、宗教管理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反思与变革。泰国社会各界都在期待能够通过此次事件,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宗教管理体系,重塑佛教在民众心中的神圣形象。
正如一位高僧在危机后所言:”真正的佛教不在袈裟,而在心中。这次事件或许能让我们找回最纯粹的佛法。”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