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能在牙上刻个’发财’吗?”
最近,牙科诊所里出现了一项意令人意外的新业务——牙齿文身。不再是传统图案,而是在牙冠上用激光刻上”发财””上岸””暴富”等字样,成为年轻人中最时髦的许愿方式。

看似荒诞的行为却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引发无数人效仿。一位齿科医生透露:”每天都有年轻人来咨询,最火爆时需要预约排队。”
有程序员要在磨牙刻 “bug退散”,说敲代码时咬到牙就有底气;刚失恋的女生想把 “放下” 刻在侧切牙,“吃饭时碰到,就提醒自己别回头”;最多的还是 “发财”“上岸”,有个高三生甚至要求把 “670+” 刻在智齿上,“拔智齿前多看几眼,考试能沾沾运气”。
这些藏在口腔里的小字,正悄悄撑起一门热闹的生意。2025年中秋后,全国定制刻字牙冠的订单量比年初涨了3倍,某齿科平台数据显示,90后、00后占比超85%。年轻人笑称这是 “咬咬牙就能改运” 的现代玄学,可往深处想:从河南殷墟烧裂的甲骨,到西双版纳傣族背上的刺青,再到今天齿间的 “发财” 二字,中国人在身体上求好运的执念,早刻进了三千年的文明里。


身体上的 “期待”,从来没断过
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展柜里,有一片武丁时期的甲骨,裂纹像被冻住的闪电,上面刻了 “王占曰:吉,得”——那时的先民没有文字,就借甲骨这 “替身身体” 与神灵对话,把期待烙进龟甲里。后来有了文明,这份期待就挪到了自己身上。
《汉书》里记载,东南沿海的百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他们在皮肤上刺出鳞片纹,坚信这样能化身为蛟龙同类,涉水时不被伤害。西双版纳的傣族更讲究,男孩长到十一岁,要在佛寺里让“波虎”(文身师傅)用铜针穿刺,蕨菜纹是生命力,巴利文咒语是佛佑,虎王图案是勇气。文身后的青年要戒杀生、不说谎,不然“护身符就会失灵”
那时的身体符号,从来不是装饰,是连着信仰、禁忌和族群的完整体系。
中原文明也有这样的痕迹。宋代名将呼延赞,在嘴唇内侧刻了“赤心杀贼”,吃饭说话都能碰到,时刻提醒自己忠君报国;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更不必说,那是刺在皮肤上的字,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这些跨越千年的印记,和今天牙冠上的“慎”与“韧”,内核其实一样:我们都想让身体记住,那些重要的事。


为什么偏要在身体上找 “确定”?
刻个“发财”真能发财吗?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是心理安慰,但年轻人需要这份内心的踏实。
现代人活在太多不确定里:考研报录比一年比一年高,工作可能突然优化,连房租都跟着市场涨。他们不敢像先民那样把命运交给甲骨裂纹,也没法像傣族青年那样,靠一套完整的信仰体系安心,只能抓最容易实现的——花几百块在牙冠刻个字,用最低成本给自己点勇气。
牙齿是身体里最硬的部位,刻在上面的字,仿佛也有了“抗脆弱”的魔力。
和古代比,现在的“刻字牙冠”总少点什么。云南非遗研究者说,傣族文身前,“波虎”要先问清孩子的生辰八字,胆小的多刻虎王纹,急躁的加巴利文咒语,每个符号都有意义;而现在的“发财”“上岸”,更像批量生产的情绪标签,没有信仰撑着,没有禁忌约束,有人刻完没几天就后悔:“觉得有点幼稚,还不如多刷套题。”
从转发锦鲤到刻字牙冠,本质都是“快速要安慰”。可先民占卜前要沐浴更衣、举行祭祀,傣族青年文身后要守规矩,那时的祈福是带着敬畏的郑重;现在的刻字,更像随手可弃的“符号狂欢”。


狂欢里,我们丢了什么?
毛利艺术家Miriama的下颌tā moko纹身上,有六个螺旋纹,两个代表已故亲人,四个代表兄弟姐妹。“每一笔都是长老们商量定的,是家族地图,不能随便改。”
这种“集体性”,曾是身体祈福的核心。以前端午系五彩绳,是全家一起动手;中秋戴兔儿爷,要和街坊分享;山西社火表演,大家都画关羽红脸,靠相似的妆容凑成“仪式共同体”—— 那时的祈福,求的不是个人“上岸”,是全家平安、全村顺遂。
可现在的“刻字牙冠”,早没了这份集体感。有人刻“发财”,却不想怎么努力赚钱;有人刻“上岸”,备考时偷偷刷短视频——把希望寄在符号上,忘了符号背后该有的行动,敬畏心没了。
就像北帝诞,以前是全村人抬着神像按固定路线走,求风调雨顺;现在有人把北帝贴纸贴手机壳上,却连北帝是谁都不知道。我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要什么,却忘了该做什么。
儒家讲“修身俟命”,子贡经商致富后,用财富支持孔子周游列国,他的“富”是德行攒的,不是刻出来的;道家说“顺应自然”,《道德经》里“五色令人目盲”,就是怕我们被符号迷惑;佛教更说“福田心耕”,明代高僧憨山德清讲“心平何劳持戒”,真正的福报,从来不是刻字来的,是日常善念善行攒的。


最好的祈福,是把字刻在心里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上,佛陀胸前有个“卍”字,讲解员说那是“吉祥海云相”,代表佛陀的德行像海水一样多。真正的祈福符号,从不在身体上,在心里。
就像那个刻“慎”字的姑娘,每次吃饭咬到那颗牙,都会下意识少说话、多观察,把符号变成了行动,让“慎”字真的融进了生活。而只把“发财”“上岸”当安慰剂的人,再精美的字也帮不了他们。
从甲骨文到牙冠刻字,中国人的身体祈福史,其实是部找安全感 的历史。先民面对洪荒,用甲骨锚定神意;我们面对变动,借齿间符号抗焦虑——这份渴望没错,错的是把“符号”当“答案”,忘了“行动”才是好运的唯一路。
儒家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财富和理想都像琢玉,要慢慢磨;佛教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每次善意的举动,都比刻字更能积福。
或许未来某天,有人会在牙冠刻“上善若水”,然后像水一样包容;有人刻“见贤思齐”,然后主动向优秀的人学习。那时的身体符号,不再是焦虑的宣泄,是精神的指引——就像从甲骨文到简帛文字的演变,我们终于明白:最有力的祈福,不是刻在身体上的字,是刻在心里的善良与坚持。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