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隆兴寺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小礼拜寺街,紧邻聊城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古城核心区域,与光岳楼、山陕会馆共同构成“东昌三宝”。

寺院始建于北宋,彼时的中国,佛教文化蓬勃发展,寺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宋王朝崇尚佛教,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支持佛教寺院的建设,护国隆兴寺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北宋肇建与明初鼎盛
护国隆兴寺始建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至明初被洪武帝朱元璋钦定为八大护国祝圣道场之一,鼎盛时占地百余亩,僧众达五百余人,形成”钟鸣鼎食,梵呗不绝”的盛景。寺内铁塔作为宋代遗存,以15.5米高的仿木楼阁式结构与41颗辟支佛舍利,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靖难之役的关键见证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东昌府战役中惨败于盛庸,据《续修聊城县志》记载,其藏身寺前白玉桥下得以脱险。朱棣登基后敕封”护国隆兴寺”之名,并将石桥更名为”白玉桥”,使寺庙成为明代权力更迭的鲜活注脚。
▌高僧驻锡与武学传承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禅师曾驻锡于此,留下《隆兴寺重修募化缘疏》;清代文献记载寺僧南峰、晓如等以武功闻名,得少林拳术真传,形成”文修武备”的独特寺院文化。

当时的护国隆兴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内殿宇林立,金碧辉煌,僧众数百,晨钟暮鼓,香火鼎盛,被誉为“江北古刹,水城佛国”。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或虔诚朝拜,或游览观光,寺庙内终日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晚清时期,同境内几座较大的寺院白马寺、静业禅林和洪福寺,被称为“四大名刹”。清朝末年,隆兴寺日见衰微,殿堂失修,多以倾塌,和尚只有二十几人,于民国年间圮废,原址被民居侵占,唯余铁塔屹立至今。
近年来,聊城市政府启动修复工程,力图重现其历史风貌。修复工程分三期推进,严格遵循明清形制,飞檐翘角处的跑狮、寿山福海彩绘,重现官式建筑的庄严气象。

新建成的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四进殿堂,有山门、东西配房、天王殿、钟鼓二楼、东配殿药师殿、西配殿弥陀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未完工)、东西跨院,还有客堂、斋堂和寮房生活区等。寺院东侧是塔院,寺院前方有放生池,对面是回族大小礼拜寺。

▌建筑特色
1、明清古建风格
重建后的隆兴寺采用传统四合院布局,飞檐翘角、四梁八柱,辅以彩画雕刻(如寿山福海、飞龙跑狮等吉祥图案),庄严宏伟。
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四进殿堂,有山门、东西配房、天王殿、钟鼓二楼、东配殿药师殿、西配殿弥陀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未完工)、东西跨院,还有客堂、斋堂和寮房生活区等。寺院东侧是塔院,寺院前方有放生池,对面是回族大小礼拜寺。

2、隆兴寺铁塔
在聊城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歌谣:东昌有三宝,铁塔,古楼,玉皇皋。位于隆兴寺的铁塔为三宝之首。
隆兴寺东侧有一座铁塔,是隆兴寺铁塔,又称为聊城铁塔,始建于宋元时期,占地10.5平方米。铁塔通高18.5米,为八角形仿木结构铸铁式佛塔,由地宫、塔座、塔身、塔刹4部分组成,八角十二层。铁塔曾出土过辟支佛舍利,为明代成化年间重修佛塔时放入的。
铁塔曾因战乱倒塌,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僧人祖崇主持重建。1973年,为避水患将其向西北迁移6米,并修复为现存12层,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清净的生态哲学
“隆兴寒泉”古井水质甘冽,与寺前放生池构成”一清一净”的生态哲学;传说中化身龙槐、凤槐的恋人古树,赋予寺院超越宗教的世俗情感寄托。
如今的护国隆兴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它与东昌府区的其他著名景点,如光岳楼、山陕会馆等相邻,共同构成了一条丰富的文化旅游线路。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在感受佛教文化的熏陶的同时,领略东昌府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同时,寺庙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佛教文化展览、传统艺术表演等,丰富游客的旅游内容,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从北宋时期的初建,到明初的辉煌鼎盛,再到清末民国的衰落,直至今日的重建复兴,护国隆兴寺历经千年风雨,始终屹立不倒。它不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探访指南
地址:东昌府区小礼拜寺街西侧,毗邻铁塔体育场;
交通:公交K456路至“区武装部”站(步行382米)或Y2路至“铁塔夜市”站(步行749米);
周边景点:铁塔南侧的白玉桥遗址、东昌湖、隆兴桥等,可串联游览。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