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逢暑期,各大景区纷纷爆满,寺院人潮涌动。不少游客在佛像前排队触摸、往香炉塞硬币、或围着石狮子从头摸到尾,期待“沾点福气”。更有民间谚语“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
另一种常见行为是向香炉、佛像底座甚至石狮口中投掷硬币。然而,清理这些缝隙中的钱币极其困难,部分卡死的硬币甚至导致文物锈蚀或结构损坏。虽本意是布施供养,但结果却与祈福的初心背道而驰。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大师语)。
真正的福报不来自“摸”或“投”的动作,而源于日常善行的积累与内心的虔诚。若仅追求形式,甚至因争摸佛像而推挤喧哗,反而背离了祈福的本意。
一、烧香不在高:心诚方是真供养
在烟雾缭绕的寺院中,常有人抱着高过头顶的“巨香”艰难前行,认为香烛越高大,福报便越丰厚。殊不知:三支清香,足以通心。
佛家视香为心念的载体。左手持香(左手主静,代表慈悲)、右手护持(右手主动,代表智慧),点燃后高举齐眉——这一系列动作的本质,是以清净心与佛菩萨对话。而过度追求香烛的高大,不仅易引发火灾隐患,更可能因劣质香添加助燃剂产生有害烟雾,反失祈福本意。
香的贵重,不在尺寸,而在点燃它时,你是否真正收摄了身心,以虔诚一念供养十方。

二、福气不在摸宝鼎、好运不在投硬币
“摸过石狮头,一生不用愁”寺院石狮被摸得油光发亮,宝鼎中堆满硬币。可真正的福报,怎会依附于冰冷的金属?
游客争相触摸佛像、法器、石狮,导致文物表面掉色、脱漆、风化;向香炉、佛像缝隙投币,不仅难以清理,更会加速金属锈蚀与结构损坏。这些行为表面上为“沾福气”,实则违背佛教礼仪:
佛像本是供人瞻仰、培植恭敬心的圣物,随意触摸实为不敬;
法器(如钟鼓、木鱼)被称作“龙天耳目”,一旦敲响即象征召集诸天护法,不可随意触碰或叩响;
石狮子虽是守护祥兽,但频繁触摸会加速风化,尤其对古寺文物破坏尤甚。
福报源于善念与善行。与其向铜鼎掷币,不如将硬币投入功德箱,以清净心布施;与其挤摸石狮,不如静立佛前合十观想——善念所至,方为福田。
三、拜佛不在全,在心诚
面对寺院中众多殿堂,不少游客焦虑:“没拜完所有佛菩萨,会不会被怪罪?”
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众生起心动念皆悉知。礼佛重在虔诚,而非数量。入寺后只需心怀恭敬,即使仅在大雄宝殿合十三拜,亦能感应道交。若遇僧众集体诵经,随众合掌问讯即可,不必单独礼拜扰序。

四、还愿:诺言重于仪式
许愿应验后,信徒常纠结:“必须还愿吗?如何还?”佛门重信,还愿即是对承诺的践行。
期限与地点:
一年内回原寺还愿为宜(因当初许愿护法分灵特定)。
若超期后愿望达成,仍应择日还愿,以示诚信。
五、女性生理期并不会冲撞佛菩萨
“月事不洁,不可礼佛”实为民间鬼神信仰对佛教的误植。
佛菩萨已断贪嗔,岂会因生理现象见责?寺院中的比丘尼、沙弥尼日日修行,从未因生理期中断功课。印光大师明示:女性生理期可照常念佛诵经,唯需注意:
触摸经书或上香前洗净双手。
若体虚疲惫,可减少礼拜次数,但勿废修持。
所谓“污秽”禁忌,多源于古代卫生条件所限。当代女性入寺,只需衣着端庄、身心清净,即可如常礼佛,无需顾虑。

假期入寺时,这些礼仪需谨记:
衣着庄重:避免短裤、背心、吊带等暴露服饰,以整洁朴素为宜;
言行守静:勿喧哗跑动,手机调至静音,尤其在大殿内;
燃香如法:三炷香为己祈福,六炷为两代人,九炷祈三代安康;持香时左手在上(杀生之手在下),点燃后勿用嘴吹灭;
合十跪拜:双膝跪蒲团,合掌时手心呈空心状,举至头顶→嘴边(许愿)→心口(默念),后俯身拜倒;
止步勿触:与佛像、法器保持距离,以合十礼敬代替触摸;硬币可投入功德箱,勿塞入建筑缝隙。
与其争摸石狮盼转运,不如在佛前静立片刻,以清净心许愿;与其投币求庇佑,不如以善行供养——护持寺院整洁、尊重僧人修行、待人谦和慈悲,皆是积累福报的如法之举。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