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终南山深处,一座古老的道观静静矗立。清晨的钟声回荡在山谷间,惊起几只飞鸟。观中一位道士正在打坐,他双目微闭,气息绵长,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而在千里之外的龙虎山,正一派天师正在主持一场盛大的斋醮仪式,法坛高筑,符箓飘飞,香火缭绕。这两个场景,正是中国道教两大流派——全真与正一的生动写照。
我国道教文化深厚,影响了无数中国人。道教的派系众多,其中全真派与正一派,最为著名,既相互依存,又各具特色。
它们究竟有何不同?创始人是谁?他们如何开创了这两大流派?教义修行法门有什么特点?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全真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由王重阳祖师创立于金元之际。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全真派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
全真派在历史上曾一度兴盛,涌现出一大批高道。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号称“北七真”。金大定十年(1170)王重阳卒后,七人弘扬师教,各立宗派。马丹阳建遇山派,谭处端立南无派,刘处玄立随山派,丘处机立龙门派,王处一立嵛山派,郝大通立华山派,孙不二立清静派。其中唯龙门派最盛。13世纪20年代,成吉思汗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并免去宫观道士的差役赋税,从此全真道士久居丛林宫观,注重清整戒律。长春门下赵道坚强调持戒,开“龙门律宗”,为第一代律师。王常月号全真道“中兴之祖”,著《龙门心法》,为全真道律宗的重要典籍。至此,全真道完成了由丹法清修为主向严持戒律为主的转变。
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娶妻,不食荤。
正一道亦称“正一派”,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可追溯至东汉张道陵天师。正一派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为主要活动。元朝以后,与全真道同为道教的两大派。正一道原为五斗米道,为东汉顺帝时张陵所创。传说太上老君亲授张陵《太平洞极经》《太清经》《太玄经》《五斗经》《正一经》各若干卷,后张陵传授于后裔及其门徒。张陵被尊为天师,其所创之道派亦称天师道。
唐宋以来,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龙虎山、閤皂山、茅山)符箓。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正一派道士可以不居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过世俗生活。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戒律、教义、修炼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全真派:正式道士必须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娶妻,不食荤。
正一派:道士可以不居宫观,可以娶妻生子,过世俗生活。
全真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
正一派: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为主要活动。
全真派: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
正一派:以降神驱鬼、祈福禳灾为主要活动,注重符箓咒术。
正一派:平常用装与普通人无异,只是头上多了一块方巾。
正一派:可以饮酒吃肉,除斋醮活动期间,一般不禁荤腥。
正一派:以父子相传或叔侄相传为主,非张姓宗亲不传。
全真派:王重阳、丘处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正一派:张道陵、张衡、张鲁、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
在历史长河中,两派都经历了兴衰起伏。全真派在金元时期达到鼎盛,丘处机真人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全真道观遍布北方。正一派则在明清时期得到朝廷扶持,天师府成为道教圣地。两派虽各有侧重,但都传承着道教的根本教义,共同维系着中华道脉。
时至今日,全真与正一依然在延续着各自的传统。在终南山的云雾深处,在龙虎山的青翠之间,道人们仍在践行着各自的修行之路。这两条不同的道路,恰如阴阳两极,共同构成了中国道教的完整图景。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启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在道的光照下,寻求生命的真谛。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