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辽宁朝阳的老年暴走团与消防车、救护车 “顶牛” 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视频显示,在7月15日晚7时左右,大凌河景区内,百余名身着统一服装的老人,组成三列纵队,几乎霸占了整个道路。而此时,两辆消防车和一辆救护车闪着警灯,正准备执行备勤任务。
面对鸣笛示意,暴走团的老人们却如 “定海神针” 般,丝毫没有让路的意思。双方就这样僵持了近2分钟,最终救护车无奈靠边,暴走团才得意洋洋地列队通过。
消息一经传出,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谴责暴走团的行为,认为他们不仅缺乏基本的社会公德,更是将生命通道视若无物。
如果说就发生这么一起,那可以说是偶然。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多起老年团暴走阻碍交通的事故,加上层出不穷的老年人占道、霸座、扰民等事件,让许多人不由得骂一句“为老不尊”、“老物可憎”,借此机会,今天我们也来说说“尊老”的问题。
尊老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儒家经典一直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归”,奠定了几千年来的敬老文化。
孔子所建构的伦理体系中,长幼秩序是与个人修养紧密相连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个年龄阶段都应达到相应的道德高度。
今天的困境在于,我们过分强调了”老”的权利,却忽视了”老”所应承载的德行要求。这种失衡造就了一批将年龄视为豁免牌的”特权老人”,他们享受社会尊重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儒家讲”尊老”,但这个”尊”是有前提的。《论语》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人之所以值得尊敬,是因为他们积累了智慧,能够安定后辈。孟子更明确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年龄只是尊重的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德行。
这些暴走团老人占用机动车道本就违规,遇到救援车辆还拒绝避让,这与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完全背道而驰。他们仗着年纪大就无视规则,恰恰印证了孔子对”无德之老”的批评。
社会纵容过度。我们常说”尊老爱老”,但有些人把”尊老”理解成了”无条件忍让”。公交车上必须让座,广场舞可以扰民,现在连救援车都要让道——这种纵容让部分老人产生了”特权思维”。
集体行为的推波助澜。一个人可能不敢拦救护车,但一群人就会变得理直气壮。暴走团的集体行动放大了这种无德行为,形成”法不责众”的错觉。
德行教育的缺失。过去老人是道德楷模,现在一些老人却带头破坏规则。这说明我们的敬老文化出现了偏差——只强调”老”,却忽略了”德”。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年龄不该是特权的理由。交通法规、公共秩序,所有人都要遵守,老人也不例外。执法部门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年龄就网开一面。
敬老要有原则
我们尊重老人,是尊重他们的阅历和德行,而不是纵容无理行为。真正的敬老,应该是引导老人成为社会的榜样,而不是规则的破坏者。
老人更应自重
《礼记》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老人阅历丰富,更应该懂得体谅他人。遇到救援车辆主动避让,这是最基本的公德心。

“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这句话不是咒骂老人,而是提醒:如果年长而不修德,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那这样的”老”还有什么意义?
真正的老人,应该是智慧的象征、德行的表率。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反思:我们尊老,尊的到底是什么?而老人们也该想想,自己是否配得上这份尊重?
社会在进步,道德不能退步。愿每一位老人都能成为后辈敬仰的榜样,而不是让人摇头叹息的反面教材。
图片来源于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