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永信被通报调查的第三天,少林寺迎来了新一任方丈——印乐法师。
7月29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情况通报:

一切仿佛尘埃落定,但关于新任方丈,许多网友有疑问,为何会是他?他究竟有什么特殊的能力,能否接过少林寺这一大摊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少林寺这位空降的方丈。

印乐法师:高学历的“实干家”
印乐法师(资料图 来源:中国佛学院网站)
释印乐,俗名尹清全。
1966年盛夏,释印乐生于河南桐柏山畔。16岁那年,他在桐柏山象鼻子寺礼海勃法师剃度,从此踏上修行路。19岁时,他转入白马寺精进,后赴中国佛学院攻读佛学硕士,更远赴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深研巴利语系佛学——这段横跨汉传与南传佛教的求学经历,为他埋下兼容并蓄的根基。
真正的考验始于2003年。

彼时白马寺已空缺方丈12年,僧团涣散,法务废弛。37岁的释印乐受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主持寺务,仅用两年便重整乾坤:2005年荣膺方丈时,他已推动完成寺院古建筑群系统性修缮,重建僧团戒律体系,更将公益慈善纳入日常法务,形成 “日诵楞严、夜坐禅堂” 的清修传统。十年间,白马寺从 “濒危古刹” 蜕变为 “中原第一清修样板”,教内外皆叹其 “以定力化乱象”。
如今,身兼中国佛教协会教务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的他,早已不是单纯的修行者。多年协调宗教事务的经历,让他熟稔政、学、商三界沟通逻辑——这种 “懂规矩、有定力” 的特质,恰是动荡中的少林寺最急需的品质。
印乐法师是一个标准的实干家,在他住持白马寺期间,完成寺院古建筑群修缮、僧团戒律整饬、公益慈善品牌化,被教内外誉为“中原第一清修样板”。
很多人好奇,在这个互联网社会,印乐法师这么一位佛门大佬,平日怎总像隐身?甚至经常去白马寺的香客,都很少能遇到这位法师。原因出人意料——他不喜欢抛头露面,反倒热衷于扎进田里劳作。
在白马寺,僧人种地、晒黄豆,自给自足,就连装载机这样的重型机械,都由师父带头操作。他也不热衷于拍照留念,社交平台上关于他的图片寥寥无几。
这与时刻处于聚光灯下的释永信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人的管理理念更是南辕北辙。
少林寺在释永信主政期间被打造成了一个大IP,各路明星、商界名流纷纷前来 “打卡”,释永信个人更是热衷于参与各类高调的商业活动,丝毫没有正统寺庙的静谧氛围。
释印乐却截然不同,在他的拒绝商业化的管理理念下,白马寺内始终保持着宁静。尽管香火旺盛,却从不售卖高价旅游门票,功德箱也没有二维码,茶水更是任人自取。
而释印乐的 “低调”,并未让争议就此消散。坊间曾流传他开揽胜豪车,生活讲究排场。但很快,这种说法就被打脸。
一位河南的文保志愿者,分享了自己在白马寺半年的见闻,称揽胜豪车之说纯属谣言。释印乐总是早课第一个到场,天还没亮就开始忙碌,其余时间不是和僧人一起种地,就是在厨房帮忙做饭。他会修理机器,还能驾驶拖拉机、装载机收割豆子。秋天新收的大豆,会直接分发给信众,分文不取。网上找不到一张他开豪车的照片,这与释永信当初被曝光的炫车照片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少林寺在印乐法师手中如何发展?
当前很多人好奇的事,少林寺在印乐法师手中,会变得截然不同吗?有人认为,江山易主却难改其本色,少林寺这种商业化的模式已经成型,不可能发生大幅度转变,换谁来管理都一样。事实是否如此,尚难定论、
外界也不乏等着看笑话的人。
有人说释印乐太守旧,治理寺庙缺乏新意。还有传言称少林寺风波不断,内部矛盾难以平息。但抛开这些杂音,白马寺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安稳太平,历经风风雨雨却没出什么大事,释印乐身上那种庄重的气质也十分具体可感。
少林寺的 “三座大山”:荣光背后的深层困局
这座被誉为 “禅宗祖庭”“功夫圣地” 的古刹,正被三重枷锁缠绕:
商业化的原罪困局:景区年营收曾破10亿元,但 “高价香”“天价祈福牌” 的争议从未停歇;海外 “功夫商演” 虽赚足眼球,却被诟病 “沦为赚钱工具”。当佛门清净地与商业账本深度绑定,“少林寺” 三个字的宗教纯度,正被一点点稀释。
舆论阴影的持续笼罩:前任方丈释永信被调查事件虽无司法定论,却像一道伤疤刻在公众记忆里。多年来,“佛门逐利”“管理混乱” 的标签反复出现,让这座千年古刹的文化公信力持续承压。
禅武传承的空心化焦虑 :“少林功夫” 本是 “禅武合一” 的修行载体,如今却渐渐滑向 “表演化”——游客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拳脚,却难见功夫背后 “明心见性” 的禅意。传统规制与现代运营的平衡,成了横在传承路上的巨壑。
印乐法师的 “破局三张牌”
这位从白马寺走出的清修者,能接过少林寺这一个摊子,在于手中的三张关键牌:
清修示范的硬作风:在白马寺时,他率先恢复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农禅制度:僧众每日早课诵《楞严经》,晚课入禅堂静坐,谢绝一切商业走穴。有弟子回忆:“师父常说,‘寺院的尊严不在香火多旺,而在僧众的定力有多深’。” 这种以修行为本的理念,正是破解少林寺 “商业化迷思” 的钥匙。
去商业化的成熟路径:他曾将白马寺周边20余家商铺统一收归寺院自营,剔除高价消费项目,利润全部投入僧团教育与公益医疗,形成 “运营归运营、修行归修行” 的收支两条线。这套 “剥离逐利性,强化公益性” 的模式,恰好对症少林寺的商业依赖症。
国际视野的开放格局:印乐法师曾牵头举办 “一带一路” 佛教论坛,与海外20余国佛教团体建立联系 —— 而少林寺在全球已有数十个文化中心,这种资源对接,或许能让 “少林文化” 跳出 “功夫表演” 的单一标签,转向 “禅宗智慧输出” 的深层交流。

释印乐常说:”寺庙该是修行的地方,不是商场。”
释印乐的接任,标志着少林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千年古刹的掌舵人,他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责任,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无论是支持者还是质疑者,都希望少林寺能在他的带领下,坚守禅宗本心,同时让少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千年少林,禅武不息。我们期待释印乐方丈能够带领少林寺走出一条既能传承古风、又能与时俱进的道路。
图片来源 | 综合网络

金色黄铜书签,古风礼品,学生开学纪念礼物
夹一页财富,藏八方财源
阅见智慧,签收财运
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招财的仪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