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群家族,他们不是皇族却胜似皇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婚丧嫁娶能牵动半个王朝,甚至皇帝都要让他们三分——这就是 “门阀世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个时代,姓氏决定命运,出身决定前途。
如果你姓王、姓崔、姓李,那你大概率生来就是贵族,轻轻松松就能当官;可如果你姓张、姓刘、姓陈,哪怕才华横溢,也可能一辈子被压在底层,连个县令都混不上。
门阀世家,就是那个时代的“顶级豪门”,他们垄断权力、操控朝政,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
那么,这些曾经“一手遮天”的家族,到底谁最厉害?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古代的十大门阀世家,看看他们的兴衰沉浮,也看看你的姓氏,是否曾经站在权力的巅峰!
(PS:文末有总结表,看看你的家族上榜了吗?)
第十名:范阳卢氏
“五姓七望”之一,低调但持久
范阳卢氏,起源于东汉末年,真正崛起是在北魏时期。这个家族最牛的地方在于——他们不靠军功,不靠联姻,而是靠“文化”吃饭。
“范阳卢氏,经学传家”,这八个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比任何官衔都管用。这个家族的祖上是西汉大儒卢植,也就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卢植在黄巾之乱中屡立大功,更重要的是,他整理的《尚书》《礼记》注本成了后世科举的教科书,这让卢氏成了 “天下儒宗” 的代名词。
到了北魏,范阳卢氏的地位高到离谱。孝文帝元宏推行汉化改革时,特意规定 “皇室通婚,首选卢、崔、郑、王”。有一次,孝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卢家,竟被卢氏宗主卢渊以 “公主脾气太大,恐不合我家家风” 为由拒绝了。要知道,当时北魏皇室可是鲜卑贵族,能让皇帝 “吃闭门羹”,可见卢氏的底气有多足。
唐朝时,范阳卢氏出了23位宰相,诗人卢照邻、卢纶都是这个家族的子弟。更厉害的是,他们的 “婚姻圈” 堪称古代顶级社交网络 —— 与博陵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世代通婚,形成了一个 “一荣俱荣” 的权力集团。唐太宗曾想把卢氏列入 “国姓” 李氏的家谱,结果被卢氏以 “我家自有家谱,无需依附皇族” 怼了回去。
现代分布:河北、山东、福建(如漳州范阳村,卢氏后裔至今仍以“范阳”为郡望)。
全国卢姓人口约720万(2025年数据),其中范阳卢氏后裔占比约5%-10%。
总结:文化世家,低调但持久,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
第九名:河东裴氏
“宰相专业户”,唐朝最牛文官家族
如果说范阳卢氏是靠文化,那河东裴氏就是靠“考试”。
河东裴氏祖上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大夫非子,因为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在 “裴乡”(今陕西韩城),后代便以 “裴” 为姓。西汉时,裴氏举家迁到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才算真正扎下根来。
从秦汉到隋唐,河东裴氏出了59位宰相、59位将军、3位皇后、4位太子妃,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更神奇的是,他们不靠阴谋诡计,全凭 “文武双全” 硬实力,被欧阳修称为 “千古望族之冠”。
裴氏的发家史堪称 “乱世生存指南”。西汉时他们从陕西迁到河东,三国时期就玩起了 “三分下注”:裴潜辅佐曹操,裴徽投靠司马懿,裴辑扎根东吴,不管天下怎么乱,家族总能稳坐钓鱼台。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后,他们一边帮高欢守晋阳,一边帮宇文泰定律法,两边都当核心重臣,连权臣想杀他们都得掂量 “会不会被报复”。
《裴氏家训》规定 “没考上秀才不准祭祖”,裴度儿子考试作弊,被当场打断腿赶出家门;唐朝裴宽任刺史时,有人送玉他直接扔江里,从此再没人敢行贿。
现代分布:山西(尤其是运城、闻喜县裴柏村,被誉为“中华宰相村”)。
全国裴姓人口约150万,河东裴氏后裔占30%以上。
总结: 考试厉害,做官更厉害,堪称“唐朝公务员天花板”。

第八名:赵郡李氏
“北朝士族之冠”,李德裕的家族
赵郡李氏,起源于西晋,在北朝达到巅峰。
赵郡李氏常常被陇西李氏的光芒掩盖,可要是论 “联姻能力”,他们才是真正的 “天花板”。
赵郡李氏的祖上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牧,到了西晋,李楷带着族人定居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才算正式扎下根来。这个家族最擅长的就是 “政治联姻”:北魏时,李氏女儿嫁给了太原王氏的公子;北齐时,李祖娥成了文宣帝高洋的皇后,她的儿子高殷后来成了皇帝;到了唐朝,李氏更是一口气出了17位宰相,其中李德裕在 “牛李党争” 中完胜,还开创了 “会昌中兴” 的盛世。
最有意思的是,赵郡李氏跟皇室的关系盘根错节。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是赵郡李氏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其母亲也是赵郡李氏,等于说唐朝皇室一半的血脉都流着李氏的基因。有次唐高宗想给宰相许敬宗的儿子赐婚李氏,竟被李氏以 “许家出身寒门” 为由拒绝,可见当时他们的架子有多大。
现代分布:河北(赵县、石家庄)、河南(鹤壁、新乡)。
全国李姓人口约1.01亿,赵郡李氏后裔占0.5%-1%。
总结: 政治联姻+科举考试=顶级门阀的标配。
第七名:荥阳郑氏
“五姓七望”中的河南代表
荥阳郑氏,起源于东汉,靠儒学起家,到了北魏开始爆发。
在门阀世家中,荥阳郑氏是个 “异类”。别的家族要么跟着王朝迁都迁徙,要么在战乱中举家南下,只有他们,从东汉到隋唐,始终扎根在荥阳(今河南郑州)这片土地上,堪称古代门阀中的 “钉子户”。
郑氏的发家靠的是 “经学+联姻” 双保险。东汉初年,郑兴、郑众父子注解《春秋》,成了朝廷钦定的教材;到了北魏,郑羲娶了陇西李氏的女儿,他的儿子郑道昭又娶了清河崔氏的姑娘,通过联姻把自己绑上了北方顶级门阀的战车。有意思的是,不管中原换了多少个皇帝,郑氏始终能保住自己的祖宅和土地,甚至在 “永嘉之乱” 时,其他家族都往江南跑,郑氏却组织乡兵守住了荥阳,成了北方士族的 “精神支柱”。
唐朝时,荥阳郑氏出了12位宰相,其中郑覃在唐文宗时期敢跟宦官叫板,硬是把被宦官霸占的良田抢了回来还给百姓。更难得的是,他们始终保持着 “耕读传家” 的传统,家里的藏书比朝廷图书馆还多,连唐太宗都要派人去郑氏家抄书。
现代分布:河南(郑州、荥阳)、福建(部分南迁郑氏)。
全国郑姓人口约1280万,荥阳郑氏后裔占10%-15%。
总结:能在“四战之地”屹立千年,绝对有两把刷子。

第六名:博陵崔氏
“崔卢”并称,北方顶级豪门
“崔氏一门,文韬武略”,这是《颜氏家训》里对博陵崔氏的评价。这个家族从西汉就定居在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东汉时崔骃、崔瑗、崔寔祖孙三代都是文坛领袖,其中崔寔写的《四民月令》,至今还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献。
博陵崔氏最厉害的是 “文武双全”。北魏时,崔挺镇守怀朔镇,把一个边陲小镇治理成了军事重镇;他的儿子崔孝芬在葛荣起义中率军平叛,被称为 “北方柱石”;到了唐朝,崔玄暐参与 “神龙政变”,帮武则天还位李唐,后来成了宰相;诗人崔护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的名句,更是让这个家族的文采传遍天下。
更难得的是,博陵崔氏的家风极其严格。有次崔氏子弟崔暹在北齐当官,收了别人一条腰带,被父亲崔孝芬知道后,当场就把腰带烧了,还罚他跪了三天。这种 “清廉传家” 的作风,让他们在乱世中始终保持着声望。
现代分布:河北(安平、衡水)、山东(部分分支)。
全国崔姓人口约450万,博陵崔氏后裔占20%-25%。
总结:文化+政治双修,标准的“北方士族代表”。
第五名:清河崔氏
“北方第一望族”,崔浩的家族
如果说博陵崔氏是文化世家,那清河崔氏就是权力世家。
“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在唐朝人眼里,清河崔氏就是 “顶级门阀” 的代名词,连皇帝都要忌他们三分。
清河崔氏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崔杼,到了汉末,崔琰、崔林兄弟成了曹操麾下的重臣,其中崔琰敢于直言进谏,连曹操都怕他三分。北魏时,崔浩官至司徒,帮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还主持编纂了《国书》,可惜因为得罪鲜卑贵族被灭族,好在家族根基深厚,很快又恢复了元气。
唐朝时,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民间甚至有 “娶崔氏女,比当驸马还风光” 的说法。唐太宗李世民曾想把清河崔氏列入《氏族志》的首位,结果被崔氏以 “皇族虽贵,不如我家源远流长” 拒绝了。李世民气得说 “我李氏平定天下,难道还比不上崔氏?”,可最后还是没敢动他们。
现代分布:河北(故城)、山东(部分分支)、北京。
全国崔姓人口约450万,清河崔氏后裔占30%-40%。
总结:连皇帝都敢看不起,这才是真·豪门。
第四名:兰陵萧氏
“南朝第一家族”,出过21位皇帝!
兰陵萧氏,起源于东晋,南朝时彻底爆发——出了21位皇帝!
兰陵萧氏的发家,靠的是 “乱世里的精准押注”。西晋末年 “永嘉南渡” 时,萧氏跟着司马氏迁到江南,靠着军功慢慢崛起。到了刘宋时期,萧道成从一个普通禁军将领,靠着平定叛乱步步高升,最后干脆取代刘宋建立南齐;他的族侄萧衍更厉害,南齐内乱时起兵夺权,建立南梁,在位48年,一手缔造了 “天监之治”。
这个家族最神奇的是 “文武反差”。南梁武帝萧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不仅建了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还四次 “舍身入寺” 让大臣花钱赎回来,却在军事上能平定侯景之乱(前期);他的儿子萧统编著《昭明文选》,成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孙子萧绎虽是独眼皇帝,却藏书14万卷,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 “联姻网”。兰陵萧氏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世代通婚,萧衍的皇后就是谢氏女;到了唐朝,他们依然是顶级门阀,唐太宗的宠妃萧氏、唐高宗的萧淑妃都出自这个家族,还出了10位宰相。有唐一朝,萧氏与皇族通婚17次,比任何门阀都频繁。
现代分布:江苏(南京、常州)、安徽(部分分支)。
全国萧姓人口约730万,兰陵萧氏后裔占15%-20%。
总结:别人出宰相,他们出皇帝,这才是真正的“皇族专业户”。

第三名: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东晋实际掌控者
琅琊王氏,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之一。
琅琊王氏的发家始于西汉的王吉,他官至博士谏大夫,开创了 “勤学苦读” 的家风。到了东晋,王氏达到了巅峰:王导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被称为 “江左管夷吾”;他的堂兄王敦掌握兵权,镇守荆州;当时民间流传 “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王氏与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
更厉害的是,琅琊王氏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全面开花:王导制定了东晋的典章制度,王敦平定了流民起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成了 “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也是书法大家。唐朝时,王氏还出了 13 位宰相,其中王方庆收藏的王羲之真迹,成了后来《淳化阁帖》的源头。
现代分布:山东(临沂)、江苏(南京、苏州)、浙江(部分南迁)。
全国王姓人口约1.04亿,琅琊王氏后裔占5%-10%。
总结:能文能武,还能写《兰亭序》,这才是顶级门阀的排面!
第二名:太原王氏
“天下王氏出太原”,真正的王姓源头
太原王氏,是所有王姓里最尊贵的一支。
“天下王氏出太原”,这句话可不是吹牛。太原王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门阀之一,严格来说,它更像一个 “王氏家族联盟”,包含了晋阳王氏、祁县王氏等多个分支,彼此虽不同宗,却都以 “太原” 为荣耀。
祁县王氏的王允,就是那个用 “连环计” 除掉董卓的东汉司徒;晋阳王氏的王济,在西晋时官至骠骑将军,家里的马厩都用铜钱铺地,被称为 “金沟”。到了北魏,太原王氏出了 7 位皇后,其中孝庄帝的母亲王夫人,硬是把原本衰落的家族重新扶上了顶级门阀的位置。
最有意思的是,太原王氏的 “朋友圈” 横跨南北。东晋时,太原王氏的王坦之与谢安共辅朝政;北魏时,王琼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联姻;唐朝时,王勃、王维都是这个家族的子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名句,就出自王勃之手。
现代分布:山西(太原、晋中)、河南(部分分支)。
全国王姓人口约1.04亿,太原王氏后裔占10%-15%。
总结:王姓里的“天花板”,真正的千年豪门。
第一名:陇西李氏
“天下李氏出陇西”,李唐皇族的祖先
要说中国历史上出皇帝最多的家族,陇西李氏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个家族的祖上是西汉名将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的就是他。到了北魏,李宝家族成了凉州(今甘肃武威)的霸主,后来归顺北魏,被封为敦煌公。
真正让陇西李氏 “封神” 的,是建立了唐朝。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短短几年就平定天下,追根溯源,他们正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唐朝近 300 年历史中,陇西李氏成了 “国姓”,唐太宗李世民还特意编了《氏族志》,把陇西李氏列为天下第一姓。
除了唐朝,陇西李氏还出了西凉、后唐、南唐等多个王朝的皇帝。诗人李白就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裔,“吾家青萍剑,操割有余闲” 的诗句里,藏着这个家族的豪情。
现代分布:甘肃(陇西)、陕西(西安)、河南(部分分支)。
全国李姓人口约1.01亿,陇西李氏后裔占20%-30%。
总结:能出皇帝,还能出盛世的家族,这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门阀”!
排名 | 家族 | 代表人物 | 现代主要分布 | 人口占比(全国) |
---|---|---|---|---|
1 | 陇西李氏 | 李渊、李世民 | 甘肃、陕西、河南 | 20%-30% |
2 | 太原王氏 | 王允、王维 | 山西、河南 | 10%-15% |
3 | 琅琊王氏 | 王导、王羲之 | 山东、江苏、浙江 | 5%-10% |
4 | 兰陵萧氏 | 萧衍、萧道成 | 江苏、安徽 | 15%-20% |
5 | 清河崔氏 | 崔浩、崔群 | 河北、山东、北京 | 30%-40% |
6 | 博陵崔氏 | 崔骃、崔寔 | 河北、山东 | 20%-25% |
7 | 荥阳郑氏 | 郑畋、郑虔 | 河南、福建 | 10%-15% |
8 | 赵郡李氏 | 李德裕、李祖娥 | 河北、河南 | 0.5%-1% |
9 | 河东裴氏 | 裴寂、裴度 | 山西(运城) | 30%以上 |
10 | 范阳卢氏 | 卢怀慎、卢辩 | 河北、山东、福建 | 5%-10% |
你的姓氏上榜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家族历史!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