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出伏了!”
今天是8月19日,长达30天的三伏天正式画上句号。从7月11日入伏到今日出伏,今年的三伏天可谓“火力全开”,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不少网友直呼:“热到怀疑人生!”
不过,出伏真的意味着酷暑终结吗?接下来的天气还会热多久?秋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凉快下来?今天,我们就结合气象科学和老祖宗留下的农谚,为大家一一解答。

虽然出伏意味着三伏天结束,但并不意味着高温立刻消退。按照气候规律,出伏后往往还有一段“秋老虎”发威的时间,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可能还会持续。那么,到底还要热多久?古人留下的农谚早已给出了一些线索。
“早出伏热死牛,晚出伏凉飕飕”
如果出伏时间较早(在处暑之前),那么高温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果出伏较晚(在处暑之后),则天气会较快转凉。
今年出伏是8月19日,而处暑是8月23日,属于典型的“早出伏”,这意味着未来10天左右,很多地方仍可能维持高温天气,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防暑降温仍不可松懈。
“出伏雨淋头,四十五天雨”
如果出伏当天下雨,按照农谚的说法,未来一个半月可能雨水偏多。相反,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则可能预示接下来一段时间以晴热为主。
从今天全国天气来看,华北、黄淮等地有降雨,而江南、华南仍以晴热为主。因此,北方地区接下来可能雨水较多,而南方则可能继续“蒸烤模式”。
“出伏不凉,秋后算账”
意思是如果出伏后天气仍然炎热,那么到了深秋(甚至初冬)时,可能会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倒春寒”效应。
因此,如果接下来一周仍然高温不退,大家要提前做好秋季气温波动的准备,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群,换季时更要注意保暖。

虽然出伏了,但“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在南方,9月甚至10月初仍可能出现35℃以上的高温。那么,出伏后该如何科学养生,避免“秋燥”伤身呢?
饮食:润燥为主,少吃辛辣
出伏后,天气逐渐干燥,容易引发口干、咳嗽、皮肤干痒等问题。此时应多吃梨、银耳、百合、莲藕等润燥食物,少吃烧烤、辣椒等易上火的食物。
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夏季昼长夜短,很多人习惯晚睡,但出伏后应逐渐调整作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运动:适度锻炼,避免暴汗
出伏后,运动应以温和为主,如散步、瑜伽、太极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否则容易耗气伤阴。

除了关心当下的高温天气,老一辈人还会根据出伏当天的天气,来预测冬天的气候。
“出伏是晴天,入冬穿薄衫”
如果出伏当天是晴天,可能预示冬天偏暖;反之,如果出伏当天下雨,则可能预示冬天较冷。
“出伏暑不消,冬天冷飕飕”
如果出伏后高温不退,冬天可能会比较寒冷。这是因为持续的炎热意味着大气环流调整较慢,冷空气可能在冬季集中南下。
“出伏雨淋淋,三九多雨雪”
如果出伏当天下雨,三九天(冬季最冷时段)可能会雨雪较多,天气湿冷。
当然,这些农谚只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具体天气还要结合现代气象预报。但从目前的气候趋势来看,今年冬季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大家还是要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防暑继续:南方地区高温可能持续到9月,仍需注意防暑降温。
防秋燥:多吃润肺食物,少食辛辣,避免“秋燥”伤身。
关注天气变化:出伏后气温波动大,早晚温差逐渐明显,注意适时增减衣物。
冬季预判:如果出伏后仍然炎热,冬天可能会比较冷,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最后提醒大家:虽然出伏了,但真正的凉爽可能还要再等等。你的家乡今天天气如何?你觉得今年冬天会冷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