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画,最近却搅动了社会舆论场。

画面中,鲁迅手持香烟的经典形象被放大为网红打卡点,游客们争相模仿 “给先生点烟” 的动作,却引发了控烟志愿者孙女士的强烈质疑。她在 “浙里办” 平台投诉称,墙画移除了原画中的书房背景,将室内吸烟场景转化为室外公共空间的视觉暗示,可能误导青少年模仿吸烟行为,建议将夹烟的手改为握拳的 “斗士姿态”。
此热搜一出,让网友啼笑皆非。网友纷纷调侃:若先生泉下有知,怕是要笑出烟圈来。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里写:“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
今日这场风波,倒像是穿越时空的思想碰撞。

01
鲁迅与香烟
要论鲁迅与烟的渊源,得从他留学日本说起。
1906年,鲁迅在东京独逸语学校时,他便养成了晨起卧床吸烟的习惯。据周作人回忆,那时鲁迅每天要吸二十支 “敷岛” 牌香烟,烟蒂堆满炭盆,像个大马蜂窝。
回国后在杭州任教,他更是与 “强盗牌” 香烟形影不离,同事夏丏尊记得,每晚摇寝铃前,斋夫陈福必为他备好香烟和条头糕。这种嗜烟如命的状态,直至晚年病重仍未改变。1936年10月18日,也就是他逝世前一天,内山完造还看见他坐在书桌前,右手夹着烟,烟灰缸里堆满烟蒂。
烟对鲁迅而言,绝非简单的生理依赖。在《一觉》中,他写道:“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 这缭绕的烟雾,分明是他思想的具象化。在《秋夜偶成》里,“起然烟卷觉新凉” 的诗句,将吸烟与时代的寒凉、文人的孤寂融为一体。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借烟提神写作,烟与笔,早已成为他战斗的武器。
然而,纪念馆的墙画在复制这幅作品时,悄然进行了艺术改造:放大烟支比例,弱化书房陈设,将私密场景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符号。这种处理虽强化了鲁迅的 “文人气质”,却也埋下争议的种子——当游客在室外点燃打火机与画像互动时,画面客观上形成了 “公共场所吸烟” 的暗示。正如艺术策展人所言:“这就像把爱因斯坦喝咖啡的照片剪裁成咖啡广告,完全扭曲了本意。”

02
先生若在,会如何回应
有网友设想,倘若鲁迅在世,会如何回应这场争议?
孙女士说,公共场所不该展示吸烟形象。
“倘要完美,何须读史?
奇哉怪也!有些人总喜欢将古人装扮成金光闪闪的菩萨,恨不得用消毒水把历史浸个透亮。殊不知,历史的可贵,正在于它的真实与复杂。若只许留光辉,不许见阴影,这样的历史,与傀儡戏何异?”
或会也举例反诘:
“屈原投江,是否该隐去其’忧愤’?李白纵酒,是否该删尽其’狂放’?若依此理,《离骚》当焚,《将进酒》该毁——只因’不合时宜’。”
最后必会点破:
“教育不是给孩子编织童话。若因惧怕真实而掩目塞听,教出来的不过是温室的花朵,见不得真正的风雨。”
孙女士最担心的是”误导青少年”。
先生或会冷笑:
“把楷模当作偶像,本就是谬误。偶像须完美无缺,楷模却可真实如邻人。教育之责,非是教人模仿谁抽烟,而是教人明白:何以有人抽烟仍能成伟人,有人戒烟仍是庸众?”
他或许会叹息:
“如今有些人,恨不得把历史人物都雕成泥塑木偶,一举一动皆合规矩。却不知,真正的教育,是教人独立思考,而非机械服从。若见烟便学抽烟,见酒便学饮酒,则非但教育失败,人性亦沦丧至此了!”
先生最终会戳破问题的核心:
“今日之争,看似在争一幅画、一支烟,实则争的是如何对待历史与真实。有些人,怕真实的历史教坏了人;我却怕,粉饰的历史教傻了人。”
但他或会以惯有的犀利收尾:
“从来如此,便对么?倘若因为’从来如此’,便不许人质疑、不许人思考,则社会永无进步之日。投诉吸烟者,其心或许可谅,其智却须救。”
鲁迅在《伪自由书》中曾讽刺道:“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收起来’却是管牢监的禁卒哥哥的专门。” 在他看来,真正的教育不是消毒,而是教会青年在复杂世界中独立思考。
但鲁迅绝非一味反对引导。他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强调:“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在展示历史真实的同时,需辅以必要的现代解读。正如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做法:用动态投影技术播放吸烟场景时,同步投射《烟草毒害论》手稿,让观众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理解控烟的意义。

03
平衡之道:在真实中启蒙
“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历史的价值,正在于它的复杂性。鲁迅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若为迎合现代价值观而删改历史,与鲁迅批判的 “瞒和骗” 又有何异?
当 “给先生点支烟” 成为社交媒体的打卡密码,鲁迅的批判精神被消解为一场行为艺术。这种异化在近年屡见不鲜:从乐乐茶 “烟腔乌龙” 奶茶的商业炒作,到 “鲁迅同款毛背心” 的文创狂欢,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核正被简化为娱乐化符号。
而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打造无菌环境,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面对墙画,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思考:为何鲁迅在医学救国的理想破灭后选择文学?吸烟在他的创作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这种历史纵深的解读,远比简单的 “去烟改拳” 更有价值。正如法国对圣女贞德形象的保护逻辑:民族英雄的象征意义,在于其历史语境中的完整性,而非脱离时代的完美化。
鲁迅曾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我们守护鲁迅的形象,不是要将他供奉为完美无缺的神像,而是要让后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思想者——他在深夜书房的烟雾中沉思,在病痛缠身时坚持写作,在时代洪流中呐喊。这种真实,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争议,终将成为文化传承中的一个注脚。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我们在历史真实与教育责任之间寻找平衡时,或许应该记住: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用现代标准剪裁过去,而在于让每个时代的精神遗产,都能在批判性的理解中焕发新生。就像墙上的那支烟,它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我们反思如何与过去对话的镜子。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