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赵朴初先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以表达致敬与缅怀。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如果你经常游览名川大山,或者你爱游览寺庙,抑或你对书法有研究,那你一定见过他的作品,如果你信佛,那你一定听过他的鼎鼎大名,他就是赵朴初先生。
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书香门第。四岁时,他随父母迁回家乡安庆定居。
赵朴初的家族与佛教有着深厚渊源。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带着年幼的朴初前往寺庙烧香拜佛。香烟缭绕的寺院,庄严慈悲的佛像,僧侣们悠扬的诵经声,都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佛法的种子。
十三岁那年,赵朴初的人生迎来了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母亲带他前往上海,拜访了当时著名的佛教领袖关絅之先生。关先生一见这个眉清目秀、聪慧过人的少年,便十分喜爱,当即决定留他在身边读书学习。从此,赵朴初开始了在上海的求学之路。
1925年,年仅十八岁的赵朴初因才华出众,被推荐到佛教净业社工作。
净业社是当时上海重要的佛教文化机构,这里聚集了许多高僧大德和学者。赵朴初如鱼得水,一边工作一边深入研究佛学,佛法智慧渐渐融入他的生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霎时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很快陷入战火之中。无数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处境凄惨。
面对这人间地狱般的景象,年仅三十岁的赵朴初毅然挺身而出。他联合佛教界同仁,迅速成立了“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奔走于战火中,救助受灾群众。
最令人动容的是,赵朴初亲自带领数十名青壮年僧侣,组成战地救护队,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前线阵地,抢救伤员。炮弹在不远处爆炸,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但这些佛门弟子毫不畏惧,因为他们心中有大爱,有救度众生的坚定信念。
据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赵朴初和他的团队共收容难民数十万人次,救治伤员数万人,掩埋遇难者遗体上万具。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拯救的生命,无数个被抚慰的心灵。
青年赵朴初
1938年的一天,赵朴初正在为难民安置问题奔波,偶然遇到了来自陕北的共产党人。通过深入交流,他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深感认同。从此,他开始与中共地下党合作,共同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赵朴初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多次掩护和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他的住所常常成为地下工作者的秘密联络点和避难所。
每当危险来临,他总是镇定自若,巧妙周旋,使许多同志化险为夷。这一切,都被周恩来同志看在眼里。
有一次,周恩来在与地下工作者交谈时,提到赵朴初,由衷地赞叹道:“这位赵朴老,真是我们的国宝啊!”从此,“国宝”这个美誉就在党内传开了。
周恩来、赵朴初(中)在北京广济寺
抗战胜利后,赵朴初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投身于和平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先后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
1953年,46岁的赵朴初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为新中国佛教事业的领军人物。
尽管身居高位,赵朴初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从二十多岁开始食素,一坚持就是七十年。在他看来,食素不仅是佛教徒的修行,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的实践。
有一次,公务接待外宾,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准备了素宴。外宾好奇地问他:“您为什么选择吃素?”赵朴初微笑着回答:“一蔬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都是众生恩赐。不食众生肉,是我对生命的微小敬意。”这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赵朴初的生活极为简朴,一套中山装穿十几年是常事,家里的家具多是老旧物品,但他从不允许更换。他常说:“物质上的简朴,才能带来精神上的丰富。”他的大部分工资和稿费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和支持佛教文化事业。
1980年,赵朴初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佛教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他主持修复了众多在“文革”中受损的寺院,包括北京法源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著名古刹。
赵朴初特别重视佛教人才培养,主持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他常说:“佛法弘扬本在僧,没有合格的僧才,佛教就没有未来。”他为佛教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教、有相当佛学造诣的僧才。
作为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赵朴初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文艺创作中。他的书法作品清秀俊逸,自成一格,被誉为“赵体”;他的诗词充满禅意,又紧扣时代脉搏。尤其是他在中日友好交流中,常常以诗会友,以书法传情,为中日佛教交流和人民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0年代,已是耄耋之年的赵朴初仍然心系众生。他发起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并担任首任会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慈善组织,为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奠定了基础。他说:“佛教讲慈悲喜舍,慈善事业是人间佛教的最好实践。”
即使在生命最后岁月,赵朴初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和佛教发展。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发生后,已经92岁高龄的他立即呼吁大陆佛教界为台湾同胞捐款捐物,并亲自题写“人溺己溺,同体大悲”八个大字,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深切关怀。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安详示寂,享年93岁。临终前,他写下遗偈:“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今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首充满禅意的遗偈,正是他豁达生死、自在无碍的人生境界的最好写照。
赵朴初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领导人物,竟然没有存款,没有贵重物品,只有满屋的书籍和大量的手稿、信札。真正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却留下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财富。
今天,当这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追授予赵朴初先生时,我们不禁回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留下了什么。”赵朴老的一生,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奉献了毕生精力给佛教事业和人民福祉,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道德典范。
九十年佛缘,七十年食素,两袖清风而去,这就是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赵朴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们缅怀赵朴初,不仅是为了追思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和爱国人士,更是为了传承他那悲智双运、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赵朴初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四年,但他的精神永存,他的教诲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简单而深刻的话语,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实践。
图片来源 | 综合网络

金色黄铜书签,古风礼品
学生开学纪念礼物
夹一页财富,藏八方财源
阅见智慧,签收财运
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招财的仪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