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日,86岁的表演艺术家朱龙广先生安详离世。
消息传来,无数观众自发悼念,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集体回忆的热潮。人们怀念的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更是那个在1986版《西游记》中塑造了经典如来佛祖形象的”人间佛陀”。由朱龙广塑造的“如来佛祖”的艺术形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影视范畴,成为几代中国人心中不可替代的”佛相”标准,甚至让虔诚的信徒产生”真佛转世”的错觉。



从话剧舞台到灵山圣境
朱龙广的艺术生涯始于话剧舞台。1960年代,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先后在《青松岭》《焦裕禄》等话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这位西北汉子面容方正,眼神坚毅,特别擅长演绎正气凛然的角色。
1982年,《西游记》筹备期间,导演杨洁为如来佛祖这个关键角色伤透脑筋。她需要的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能让人”见即生信”的佛相化身。
当朱龙广第一次试妆时,整个剧组都被震撼了。化妆师王希钟回忆道:”朱老师的面相本来就很有佛缘,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当我们给他贴上金箔,点上眉间白毫,戴上特制的肉髻头套后,镜子里出现的完全就是一尊活佛。”
杨洁导演当场拍板:”不用再找了,佛祖就是他了!”
然而,塑造如来佛祖绝非简单的形象模仿。朱龙广深知这个角色的分量,他开始潜心研究佛教经典,走访名山古刹,观察佛像的神韵。
在北京法源寺,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静静揣摩佛相中的慈悲与智慧。他逐渐领悟到,要演好佛祖,关键不在”演”,而在”境”——要进入那种无我无相的境界。
电视剧播出后,朱龙广塑造的如来佛祖立刻成为经典。他宝相庄严却不失慈悲,威仪具足又透着智慧,特别是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生起敬畏之心。
六小龄童曾回忆:”当朱老师穿着如来戏服出现时,整个片场都会安静下来,连导演说话都会不自觉地放低声音,那种气场太强大了。”



当扮演者成为信仰对象
《西游记》热播后,在各地寺庙,常有香客指着朱龙广的剧照说:”这尊佛最像真的。”更有虔诚的信众专程寻找”扮演佛祖的师父”,希望能得到加持。
朱龙广曾多次遇到被跪拜的尴尬场面,他总是连忙搀扶起对方,诚恳地说:”我只是个演员,不是真佛。”
这种”以假为真”的现象并非偶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80后、90后群体中,近70%的人对如来佛祖的第一印象来自86版《西游记》。而在偏远地区,这个比例更高。
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人而言,朱龙广塑造的形象成为了他们认识佛教的第一扇窗口,甚至取代了传统佛像的认知功能。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永信曾评价:”朱老师塑造的如来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但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确实,这种现象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宗教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微妙关系。当传统宗教场所尚未完全恢复时,电视剧意外承担了部分宗教文化传承的功能。


一个形象如何影响一个时代
朱龙广版如来佛祖的影响力,最直观地体现在佛教造像艺术上。在1986年之前,中国各地的如来佛像虽然风格各异,但大体遵循传统造像规范。而在此之后,许多新修的寺庙开始有意无意地参考电视剧中的形象。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赵树同教授指出:”近三十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寺庙造像风格的变化。很多住持会直接拿着《西游记》剧照来定制佛像,要求’要像电视剧里那样庄严慈悲’。”这种影响甚至波及海外,在东南亚华人社区的寺庙中,也能看到类似86版如来的造像。
这种标准化趋势引发了一些争议。传统佛教艺术研究者李明认为:”佛教造像本应是多元的,从犍陀罗风格到汉传佛教的秀骨清像,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过度统一反而会失去艺术的丰富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朱龙广的表演确实创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佛相范式。



戏里戏外:一个演员的修行人生
戏里的如来超然物外,戏外的朱龙广却始终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清醒与谦逊。他从不以”佛祖”自居,反而常常自嘲:”我只是个演员,离佛的境界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这种态度恰恰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朱龙广晚年很少接受采访,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当被问及塑造如来佛祖的感受时,他说:”这个角色改变了我很多。以前我是个急性子,演了佛祖后,慢慢学会了平和。佛经里说的’慈悲喜舍’,不是演出来的,是要在生活中体悟的。”
这种戏里戏外的人生修行,让朱龙广的形象更加立体。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路应昆评价:”朱老师最可贵的地方,是他既完美塑造了一个神圣角色,又没有迷失在角色的光环里。他知道表演与信仰的边界,这种清醒在演艺圈尤为难得。”


集体记忆中的佛相: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今天,当我们重温86版《西游记》,会发现朱龙广塑造的如来佛祖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角色,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文化符号。那个物质尚不丰富但精神昂扬的年代,《西游记》代表着文化解冻后的创造力迸发。
社会学家周晓虹指出:”朱龙广的如来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恰逢其时地满足了人们对’正统’与’神圣’的心理需求。在那个重新寻找文化根基的年代,这个形象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精神参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形象已经成为跨代际的集体记忆。从60后到00后,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立刻想起那个金光闪闪、慈悲庄严的荧幕佛祖。这种记忆的延续性,使得朱龙广的表演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文化意义。
朱龙广先生的离世,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艺术与信仰的复杂关系。当艺术形象被神圣化,当扮演者被当作信仰对象,这既是对演员演技的最高肯定,也提出了关于宗教认知的深刻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院长刘成有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宗教认知的媒介化特征。大众对宗教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影视等媒介,这既拓展了传播途径,也可能带来认知的简化。”如何在尊重艺术创作的同时,保持对宗教内涵的完整理解,成为值得思考的文化命题。
回望朱龙广塑造的如来佛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经典角色,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它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复苏的勃勃生机,见证了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碰撞产生的奇妙反应,也承载了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永恒的佛相,不灭的艺魂
朱龙广走了,但他塑造的如来佛祖永远活在荧幕上,活在亿万观众的心中。他用一个角色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可以超越时间,真正的表演能够触动灵魂。当人们记住的不是演员的名字,而是他所传递的那种精神境界时,艺术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朱龙广的表演提醒我们: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华丽的特效,而是演员全身心投入创造的真实。正如佛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好的表演也是如此——不着于相,方能见性。
南无阿弥陀佛。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