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国家花了20亿元去“捉鬼”,你信不信?
8月26日,在广东省江门市,一个总投资2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 正式开始运行取数。这座位于江门地下700米的实验室,如今每天就能捕捉到约60个“幽灵粒子”,成为国际最先进的中微子研究基地之一。

网图。位于水池内(尚未灌水)的中心探测器(外部图)
在江门中微子实验的监控室内,研究人员紧盯着显示屏。圆球形的界面上时不时出现红色印记——这就是“幽灵粒子”被捕捉到的踪迹。
此时,在地下700米深处,一个35.4米直径的巨型有机玻璃球已经装满了让中微子现身的特殊液体——液体闪烁体。整个玻璃球浸泡在超纯水中,构成了探测器的主体。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个有机玻璃球的外侧,装有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和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这些精密设备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捕捉网”,用来探测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相互作用产生的闪烁光,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正是凭借这个超级探测器,科学家估计每天可以“捉”到大约60个“幽灵粒子”,为我们揭开宇宙的奥秘。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这却是真实发生的中国科技突破。
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这个神秘的地下世界,看看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去捕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

网图。中心探测器内部的有机玻璃球及光电倍增管。
01
什么是“幽灵粒子”?
中微子,有个绰号叫“幽灵粒子”。它不是鬼,却比鬼更神秘——因为它几乎不跟任何物质相互作用,可以轻松穿过整个地球,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每秒钟,都有数万亿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毫无感觉。它们来自太阳、宇宙深处,甚至地球本身。捕捉它们,就像在暴雨中试图接住特定的雨滴一样困难。
正因为如此,中微子成为了自然界中最难以捉摸的粒子之一,也是粒子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领域的“必争之地”。
有人可能会问:花这么多钱去找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值得吗?
答案当然是:值得!而且非常重要。
中微子虽然“幽灵”,但却蕴含着宇宙的诸多秘密:
首先,它可能告诉我们,宇宙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物理学界认为,宇宙大爆炸时产生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但这两者相遇时会湮灭。如果这样,宇宙就不该有星系、恒星、人类……但事实上,物质却占据了主导。
中微子可能是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钥匙——它可能是宇宙中“物质多于反物质”的原因之一。
其次,它是天体物理学的“信使”。
中微子可以穿透其他电磁波无法穿透的宇宙区域,带来恒星内部、超新星爆发甚至宇宙边缘的信息。研究中微子,就等于拥有了一台窥探宇宙深处的“望远镜”。
最后,它可能颠覆我们对物理学的认知
目前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完美,中微子的诸多特性(如质量起源、振荡参数等)可能预示着新物理的存在。谁先发现,谁就可能引领下一次物理学革命。
正因为如此,全球多个国家都在竞相建设中微子实验室。而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这个赛道上的领先者。

网图。水池上方的顶部径迹探测器。
为什么选在江门?还非要在地下700米?
中微子探测的最大难点在于:它实在太“幽灵”了。不仅难以捕捉,还特别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
尤其是宇宙射线,一旦与物质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大量信号,彻底掩盖中微子的踪迹。所以,必须把实验室建在极深的地下,用厚厚的地层来屏蔽干扰。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位于地下700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那么深。但这还不是它选址的全部理由。
更重要的是,江门地处阳江和台山核电站之间,这两个核电站都是中微子的强大来源。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能量单一、信号纯净,是绝佳的研究对象。
而实验室距离两个核电站的距离都是53公里,正好是中微子振荡的极佳探测距离。这个地理位置,全世界独一无二。
02
这个“捉鬼”装置到底有多厉害?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核心是一个巨大的探测器,其规模和精度均属世界顶尖:
一个直径35.4米、厚度120毫米的有机玻璃球: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有机玻璃结构,内部装有2万吨液体闪烁体,用来捕捉中微子。
2万个20英寸的光电倍增管:它们像眼睛一样包围着有机玻璃球,负责捕捉中微子与液体闪烁体作用时产生的微弱闪光。
4.5万个小光电倍增管: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确保信号无一遗漏。
整个探测器浸泡在一个直径43.5米、深44米的水池中,水池周围还有2000个探测器用于屏蔽宇宙射线本底。
可以说,这完全是一个“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超级仪器。它的能量分辨率达到3%,远高于国际同类装置,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中微子。
事实上,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已经默默耕耘了多年。
早在2003年,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中微子实验的设想。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功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而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则是这一方向的延续和升级。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国际合作组包括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77个机构的超过600位科研人员。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在世界最前沿的基础科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03
捉“鬼”之后,有什么用?
有人可能会问:就算捕捉到了中微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实际用处吗?
答案是:既有直接用处,也有间接价值。
直接来说,中微子探测推动了许多技术进步:
光电倍增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辐射探测等领域;
低温技术、超纯材料制备等技术推动了工业进步;
大数据处理需求促进了计算技术的发展。
间接来说,基础科学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应用。就像100年前量子力学的发现,当时谁也想不到它会成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
谁又能说,中微子研究不会成为下一代能源、通信甚至航天技术的基础呢?
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它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应用研究,也需要这种看似“不接地气”的基础探索。正是这些追寻“幽灵粒子”的尝试,推动着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
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回顾21世纪的科学史时,会发现江门地下700米的这个实验室,曾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物理学的大门。
而那时,我们可能会更加理解今天这20亿元投资的价值——它买的不是眼前的实惠,而是通向未来的门票。
期待江门中微子实验带来更多惊喜!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十二生肖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阅读更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