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众的认知里,寺庙往往是远离世俗纷扰、庄严肃穆的清净之地。然而,近日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打破了这份宁静:两名男子竟然将贼手伸向了寺庙,偷走了重达446斤的 “金灰”,最终双双获刑八个月。

此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惊叹:“偷什么不好,干嘛要偷这个?” 寺庙的 “金灰” 又为何会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
01
贪念作祟,离奇盗窃案起因荒诞
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期间,被告人杨某某和周某某,盯上了寺庙里的 “金灰”。他们多次前往厦门市同安区以及泉州市的各大寺庙,趁人不备,偷偷摸摸地盗取寺庙燃烧炉中的 “金灰”。
几个月的时间里,杨某某盗窃 “金灰” 共计282斤,经过价格认定,这些 “金灰” 价值6208元;周某某盗窃 “金灰” 共计164斤,价值3389元。两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很快就被公安机关成功抓获归案。
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杨某某和周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秘密窃取他人财物,且涉案金额分别达到了6208元和3389元,均属于数额较大的范畴,其行为已然构成盗窃罪。其中,周某某还曾有过犯罪前科,属于累犯,性质更为恶劣。最终,法院综合考虑二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以及他们认罪认罚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依法对二人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
消息传出后,网友们纷纷开启了 “吐槽模式”。有人调侃道:“这两人是不是对‘金’字有什么特殊的执念,连‘金灰’都不放过。” 还有人哭笑不得地说:“现在小偷的‘创意’都这么新奇了吗?偷东西不偷真金白银,反而去偷香灰,真是闻所未闻。”
不过,玩笑归玩笑,这起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两名男子会盯上看似不起眼的 “金灰” 呢?难道 “金灰” 真的暗藏玄机,有着巨大的价值?

02
为何盯上寺院香灰?
其实,所谓的 “金灰”,主要来源于人们在寺庙祭拜时焚烧的纸钱、金箔等物品。金箔纸钱被焚烧后会留下灰烬,其中可能会残留一些金属成分,尤其是金箔燃烧后残留的微量黄金,以及锡箔的残留,让这些 “金灰” 有了一定的回收再利用价值。
一位从事贵金属回收的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高档香里确实含有微量的金箔,烧完后会混在灰烬里。但要从 “金灰” 中提炼出黄金,那可绝非易事。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香灰,因为其中的黄金含量极其微量。然后,还得采用复杂的化学方法进行溶解、过滤等一系列操作,整个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技术门槛和成本都极高。
有专家曾经算过一笔账,按市面上常见的 “金灰” 金含量来计算,一吨香灰最多能提炼出几克黄金,价值也就几百块钱。而在提炼过程中,还需要投入设备、人工以及购买化学药剂等成本,算下来基本是亏本买卖。
如此看来,这两名男子偷了446斤 “金灰”,即便按照最高含量来估算,价值也不过几千块钱,为了这点钱去坐牢,实在是得不偿失,可谓是亏到了家。

02
偷“香灰”怎么能构成犯罪?
或许有人会觉得疑惑,不就是偷了点香灰吗,怎么就构成犯罪了呢?
事实上,虽然 “金灰” 看似普通,但它仍然属于寺庙的财物。当信众将金箔纸钱投入寺庙的焚烧炉时,这些物品的所有权便转移给了寺庙。而焚烧后的 “金灰” 作为物质形态转化物,依旧归寺庙管理支配。
寺庙有权通过提炼贵金属、售卖金灰等方式对其进行处置(即便可能未入账)。哪怕寺庙未及时清理焚烧炉,“金灰” 仍属于 “场所管理者合法占有的财物”,这就如同饭店吃剩的餐厨废油归商家所有是一个道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在这起案件中,杨某某和周某某多次盗窃 “金灰”,且涉案金额达到了 “数额较大” 的标准,其行为构成盗窃罪毋庸置疑。
类似案件并非个例。2025年1月,两名男子驱车从浙江来到苏州,凌晨在一处寺庙盗走大量香灰,作案动机如出一辙。
2022年8月,湖北武汉一男子因欠下外债,听信寺庙香灰能提炼黄金的传言,深夜到寺庙盗窃香灰,最终被警方抓获。
2022年7月,江苏扬州高邮市一处寺庙的香灰两个月内两次被盗,损失上万元。嫌疑人均是听信了香灰能提炼黄金的说法。
办案民警解释道:“香灰是信徒的一种捐赠,属于寺庙的正常收入,因此属于寺庙的财物。”这些频发的案件不仅给寺庙造成损失,也反映出部分人科学素养的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这起案件看似荒诞离奇,却让大众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不可侵犯。希望通过这起案件,能够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法治的社会环境。

金色黄铜书签,古风礼品,学生开学纪念礼物
夹一页财富,藏八方财源
阅见智慧,签收财运
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招财的仪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