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十八,一个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一段刻在中华历史上的伤痛,然而尖利的防空警报会准时响破天际,如同一个民族永不愈合的伤疤,在特定的时节,必然隐隐作痛。
而今年,这沉郁的警报声将迎来一个特殊的回响:一再延期的电影《731》选择在这一天全球公映,在全国的肃穆默哀中,讲述那段不曾被遗忘的历史。
消息一出,议论纷至。有人赞其“不忘国耻”,也有人质疑,选择如此敏感的一天,是否在“蹭热度”、“消费苦难”、“赚爱国钱”?
对此制片方放出一支30秒预告:镜头扫过一间空荡荡的“特设监狱”,铁门合上,回声像心跳。字幕一行行浮起——
“他们不是演员,是证据。”
“这不是恐怖片,是口述史。”
“9月18日,只是让你必须坐在黑暗里,听完这段声音。”

何为“楔子”?
在传统的木工技艺中,它是工匠手中一枚尖锐、坚硬的木片,用力敲入木材的缝隙,不是为了将其劈裂,而是为了撑开一道口子——让光线照进原本幽暗的罅隙,让被遗忘的角落重新被看见。
九一八,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中一道最深最痛的缝隙。而电影《731》,恰恰试图成为那枚楔子。
“七三一”这三个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史上至暗的一页。它远不止是“细菌战”三个字可以概括,那是一套精密运作、以“科学”之名行反人类之实的恶魔体系。是将活生生的人——他们曾是父亲、母亲、孩子——视为“原木”,进行冻伤、毒气、活体解剖等毫无人性的实验的极端之恶。
这段历史,太过残酷,太过超出常人情感的承受极限。于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一种“策略性遗忘”。我们知道它存在,却不愿、也不敢去细细触碰那血淋淋的细节,宁愿让它沉睡在历史书的寥寥数页里。
但遗忘,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我们的先人早已给出答案。《战国策》有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更是煌煌巨帙,只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其核心从来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从过去的经验与教训中,提炼出面向未来的智慧。
记住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认清仇恨的根源,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将《731》置于九一八这一天,正是以一种最具冲击力的方式,执行这份“不忘”的使命。它不是在伤口上撒盐,而是为了防止伤口在麻木中溃烂、遗忘。它撑开了历史的缝隙,让我们再也无法回避地,看清里面的真相。

这份真相,首先关于“人”。
在731部队的报告中,那些受害者被称之为“マルタ”(maruta),即“圆木”。这是一个极其冰冷的、非人化的词汇。它的目的,就是系统地剥夺受害者作为“人”的身份与尊严,将他们物化为可以随意拆卸、处理的实验材料。
而这,恰恰是所有极端之恶的第一步。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仁学”。何为“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它确认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并要求我们将他人当作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来对待和关爱。
731的暴行,是对“仁”这一文明基石的彻底践踏与否定。它向我们展示了,当“科学”脱离了“仁心”的约束,当“理性”沦为实现极端目标的工具,当人不再被当作人,文明的外衣会如何轻易地崩塌,露出其下深不可测的野蛮深渊。
观看《731》,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侵略者的残暴,更是一种警醒:关于人的异化,关于尊严的毁灭。它迫使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守护住“人”的定义,如何才能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律,真正成为文明不可动摇的底线。
这份真相,也关于“道”。
日本军国主义为何能孕育出731这样的怪物?它背后是一种扭曲的、极端化的“工具理性”:为了实现所谓“大东亚共荣”的虚幻目标,一切手段皆可被合理化,包括最非人道的行为。这本质上是一种“道”的迷失。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极其强调“道”与“术”的统一。“术”是方法、是技术、是能力,但它必须受到“道”的引领和制约。“道”是方向、是伦理、是天地间的正理。
《大学》开篇便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切的学问与能力,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彰明美德,造福他人,达到至善的境界。如若背离此“道”,再高超的“术”也会沦为恶魔的帮凶。
731部队里不乏当时日本顶尖的医学精英、科学家。他们掌握了先进的“术”,却完全迷失了“道”。他们的“科学精神”不是为了增进人类福祉,而是为了制造更高效的杀戮工具。
这部电影,因此也是一次关于“道”的叩问。它警示我们,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追问:技术的发展,是否走在“止于至善”的正道上?我们是否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

选择在九一八上映,让这部电影超越了一部普通影片的意义,它变成了一种公众的、集体的纪念仪式。
中国自古重视“礼”,特别是“祭礼”。《礼记·祭统》云:“礼之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之礼,在于“追养继孝,民德归厚矣”。通过庄严的仪式,追念先人,传承记忆,最终的目的是使社会的道德风尚变得淳厚。
在现代化语境下,我们纪念历史的方式也在演变。鸣笛、默哀是仪式;观看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同样可以成为一种沉静的、集体的现代仪式。它让我们在特定的时空里,共同凝视一段苦难,完成一次对民族记忆的确认和对罹难同胞的遥祭。
这不是娱乐,而是一次庄重的“观影礼”。它要求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走进影院,带着思考走出来。它告诉我们,铭记,有时需要巨大的勇气,去直面不堪回首的过往。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展示暴行本身不是目的。单纯的血腥渲染,只会带来不适与恐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这部电影的价值,最终应体现在它能否引导观众,从历史的悲剧中,汲取到关于和平、生命与人性的启示。它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与暴力,更加珍视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它是否能够让我们更加尊重生命,捍卫每一个个体的尊严与权利?
这正如《周易》所言:“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君子总是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并预先做好防范。铭记731的苦难,正是为了“豫防”历史悲剧的重演,守护今日的和平与人性之光。
九一八的警报,是历史的回声;《731》的上映,是当代的回响。前者提醒我们“勿忘”,后者则告诉我们“勿忘”什么,以及为何“勿忘”。
这枚楔子,已经敲下。它撑开的缝隙里,照进的是历史真相的光芒,这光芒刺眼,却必不可少。因为它关乎过去,更照亮我们前行的未来。这不是在消费历史,而是在救赎记忆。

金色黄铜书签,古风礼品
学生开学纪念礼物
夹一页财富,藏八方财源
阅见智慧,签收财运
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招财的仪式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完 –
欢迎关注丨转发分享丨功德无量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告知速删




